蘋果教 現象
Apple的愛好者為數不少,不時會有人把他們形容為「蘋果教徒」,Steve Jobs順理成章就是「教主」。這個現象最近被英國BBC拍成了超級品牌紀錄特輯的一部分,當中提到有神經研究指出,在一些Apple愛好者當中,的確有一些類似宗教式的反應。蘋果教 現象:教主激瘦片 蘋果粉絲心都碎【圖+影】
蘋果教 現象
研究人員利用核磁共振攝影(MRI),觀察Apple愛好者的腦部活動,結果發現他們望見Apple產品時,所刺激的部分和宗教信徒看見聖物一樣。紀錄片形容,Apple職員塑造了一種宗教式的狂熱,在Apple Store開幕,或新產品推出時可見一斑。到香港的Apple Store開幕時,可能也會有同樣的情況吧。
蘋果教 現象和蘋果傳道師
老人在去年8月就提過"蘋果教"的慨念,提到1994年義大利小說家Umberto Eco提出蘋果和微軟的戰爭是一個宗教戰爭的理論。他認為蘋果是天主教徒(Catholic),而微軟是新教徒(Protestant)。他說蘋果啟示錄的本質是透過簡單的程式和華麗的圖標。每個人都有權力得救。請見"蘋果教"。
沒想到最近英國又再度炒熱這話題,只是這次不是小說家,是科學家,見T3:"Apple causes "religious' feelings say scientists"。這次BBC的紀錄片"Secrets of the Superbrands"裡提到蘋果迷看到iPad/iPhone/Mac時,會有宗教信仰的感覺。在紀錄片中把蘋果產品拿給蘋果迷看後,再做核磁共振掃描(MRI)。結果發現蘋果迷大腦中受刺激的部份,跟宗教信仰者看到宗教肖像一樣。
老人比較好奇的是,如看到iPlayboy,大腦中受刺激的部位是不是一樣?
事實上,今年愚人節,老人提到蘋果傳道師的慨念(見Guy Kawasaki蘋果傳道師:Enchantment蘋果的魔法書),和蘋果教是有異曲同工之意!
只是一開始時蘋果教會人數極少,全臺如老人者,沒幾位,常被欺侮,但現在人多了,反而會被取笑,也真是奇怪!
“蘋果教 現象”的信仰從何而來
蘋果教 現象
2010年5月10日蘋果公司宣布:iPad上市28天,銷售量突破100萬臺。100萬臺的秘訣在哪裏?
為什麽年輕人對蘋果的熱愛如此狂熱,身為“蘋果教”的粉絲如此忠誠?為了找答案,我到紐約走了一趟。結果發現蘋果成功的原因,完全適用於在職場打拼的我們。
在零售業競爭激烈的紐約市,蘋果在南北各開了一家店。南邊的在藝廊雲集的蘇活區,北邊的在中央公園的門口、精品店林立的第五大道。從地段的選擇,可以看出蘋果的自我定位:我們賣的不是電器,是藝術和精品。
開幕一年的第五大道店,設計概念仿造盧浮宮:入口處是大型玻璃建築,樓梯通到地下室的展示區。別的3C店模仿大賣場,蘋果的典範卻是盧浮宮。
定位決定一切。你現在是誰不重要,你覺得你未來是誰才重要。
蘋果店的硬件像盧浮宮,軟件卻像7-Eleven。第五大道店24小時全年無休,就像成功的人手機隨時待命。店員們跟我“聊”計算機,卻從不跟我“賣”計算機。除了跟病患解釋癌癥的醫生,我沒看過有人那麽誠懇。
於是我學到:二流的人才急著賣商品,一流的人才慢慢建立關系。一流的關系不拘小節。在店裏,沒有人阻止我上網、沒有人阻止我拍照、沒有人管我坐在地上有礙觀瞻、沒有人禁止我喝飲料弄臟地毯。因為一流的服務,只考慮客戶的經驗。二流的服務,只想到公司或員工的方便。
雖然在全世界最貴的地段,第五大道店裏很多東西都是免費的。它有一個計算機教室,讓學生和上班族團體報名,免費用蘋果的軟硬件寫歌、拍電影、編輯相簿。如果顧客需要特殊的服務,比如說:手語老師翻譯臺上老師講的話,只要事先通知,蘋果可以安排。我沒聽過免費服務還幫你安排手語翻譯的,你聽過嗎?
成功的人,細心地想到客戶每一個毛細孔的需求,然後大氣地滿足它。
我在第五大道店逛了一圈,最後只買了小小的“iPod襪子”。這是用來包iPod的。跟一般的皮套或塑料套相比,襪子更為溫暖人性。顯然蘋果認為iPod跟美女的腳一樣,需要最細致的呵護。
iPod賣了一億臺,iPad賣了100萬臺,卻能把每一臺,都當做美腳照顧。也許職場成功之道,就是這種兼具細心和大氣的“戀足癖”吧!這樣的“蘋果”你不愛?
“蘋果教 現象”還能撐多久?
作為一種“宗教”,僅僅有儀式是不夠的,還要有廣為人所接受的信仰。可是,“蘋果教”有嗎?
文
黃年祺
在這個大眾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,還有什麽能讓人們披星戴月地排長隊等待搶購?除去春運的火車票之外,或許就非蘋果的各種新產品莫屬了。前者關乎中國的“儒教”傳統,後者則與方興未艾的“蘋果教”密切相關。
“儒教”是宗教嗎?這個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,無論怎樣,其類宗教的特質是毋庸置疑的。其一,孔子作為精神領袖受到萬世敬仰;其二,“仁、和、孝、中庸”等價值內核代代相傳;其三,諸如團圓盡孝等儀式為人們所忠誠恪守。由此,正如余光中所說的,一張小小的火車票承載著中國人骨子裏傳統的信仰和情愫。
那麽,“蘋果教”是宗教嗎?蘋果有著喬布斯這樣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教主,有著遍及世界的近乎瘋狂的果粉教徒,蘋果發布新產品所引起的體驗與購買熱潮也毫不遜於朝聖的場面。但是除去這些富有儀式感的外在表現以外,“蘋果教”的內在信仰是什麽呢?時尚?設計?另類?抑或僅僅是酷炫?
我們不妨回溯一下“蘋果教”的興起。人們親眼目睹了手機產業由大到小,又從小到“大”的兩次歷史潮流,如果說上一次變革是由諾基亞挑起大旗的,那麽後者則是由蘋果一手推動的。3.5寸以上的大屏幕幾近成為當下“好手機”的標準。而在這些表象背後的正是蘋果可以不同於其他任何一家公司,擁有“類宗教”的魔力的原因:喬布斯改變了軟件產業、數字娛樂產業,通訊產業和電信產業。而iPad的面世似乎又將突破出版產業。
當蘋果承擔了“顛覆”與“建立”的歷史使命之後,很多人將其視為一種“宗教”,心甘情願地為之傾囊。就像所有宗教擁有諸如教義的規範一樣,“蘋果教”也有著完善而封閉的自我體系,涵蓋了終端制造、軟件應用、渠道服務、出版發行等整條產業鏈。
然而,所有這些歸根結底只是充滿儀式感的“蘋果教”,他的內核是什麽呢?這個內核也許在蘋果本身上找不到答案。其宏大的信仰支撐似乎是互聯網。互聯網實現了人們便捷,頻繁和低成本的相互交流,互聯網使程序員成為極客,使果粉成為教徒。
但是今天,蘋果卻似乎要對成就了其“宗教地位”的互聯網精神背信棄義。作為教主的喬布斯素來如同捍衛教義一樣執著於封閉的蘋果系統,在其根本價值上追求售賣精加工後的數字產品。目前看來,教主和教徒都還很享受所有諸如排隊購買等儀式化的盛景。
可是,蘋果的封閉就意味著不是所有的最新技術都能夠被開發者使用,這與互聯網開放的精神內涵南轅北轍,這樣一條背道相馳的道路,蘋果還能走多久?
事實上,蘋果的危機已經逐漸顯現了。Gartner公司曾經預測:2012年第四季度,Google安卓系統智能手機的出貨量會超過蘋果的iOS系統手機,達到18%。而這個預測在去年8月已經成為了現實,提早兩年有余。盡管iPhone4在全球市場重拳出擊,並且仍然處在價值鏈的最高端,但是可以預見的是Google安卓系統智能手機的出貨量會勢不可擋地迅猛增長。在市場份額上,蘋果想要挽回敗局似乎已經回天乏力了。
“蘋果教主”喬布斯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也不免失態。據稱在去年5月一次蘋果公司的內部會議上,喬布斯異常憤怒地痛斥道:“我們從未涉足搜索業務,但是他們卻進軍手機領域。毫無疑問,Google想擊敗iPhone,我們是不會讓他們得逞的。”
然而,蘋果面臨的挑戰絕不是僅限於手機領域。Google對蘋果針鋒相對的競爭項目堪稱戰線綿長。在手機廣告、操作系統、應用商店、網絡瀏覽器、電影租賃、辦公軟件和電子郵件等多個方面,Google的強勁勢頭可謂咄咄逼人。
Google和蘋果這兩家在微軟身邊迅速成長起來的科技巨頭,原本是相得益彰的合作夥伴,何以到了今天這樣殊途陌路,兵戎相見的地步?究其本質是截然不同的理念追求,蘋果執意封閉的自我系統,Google卻追求互聯網的無限開放。
一個人的心胸決定他的人生舞臺,企業亦然,“封閉”與“開放”預示著企業可能達到的高度。蘋果公司的Logo是一顆被咬了一口的蘋果,據說是為了紀念圖靈。這似乎為蘋果此後的發展和理念設定了隱喻。天才往往是不合群的,喬布斯正是一個不合群的教主,他的苛刻執著,他的特立獨行,他的桀驁不馴,所有這些特質都成就了今天蘋果的登峰造極與四面楚歌。
高傲的蘋果處處樹敵,起訴HTC,抨擊flash,與Adobe交惡。與之相對的Google卻廣結善緣,從蘋果手中橫刀奪愛AdMob,Android Market(Google的軟件銷售和傳播中心)熱情擁抱Adobe,獲得索尼的力挺,集結龐大的手機聯盟。
不可一世的蘋果在這場大戰中眾叛親離,勢單力薄。甚至有人已經隱隱預感到了蘋果摧枯拉朽的態勢。
悵然回首,在PC桌面市場,Windows泰然霸占主導地位,而蘋果的Mac OS系統長久不得翻身,這或許是讓喬布斯終生介懷的心結。而今天,在移動市場上,Google推出安卓操作系統的招數似乎與Windows如出一轍。
“蘋果教”的明天會像瑪雅神廟那樣成為斷壁殘垣嗎?蘋果該何去何從?改變還是堅守?改變了的蘋果還是蘋果嗎?
Comments
Post a Comment